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圣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的教育基地。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中国人建立伟大祖国的革命根据地。
让我们跟随渭南高新中学七年级的研学队伍行走于这座充满红色革命气息的圣地,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感受红色革命的气息与革命的艰辛与不易;重温红色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感,胸怀壮志,指引未来。
【阳光启程】
5月中旬的清晨,阳光洒满了大地,微风拂过脸颊,带来一丝丝凉意。同学们抵达出发指定地点,内心充满了期待与激动。在同学们的满怀期待中,研学的序曲终于奏响!
在开营仪式上,渭南高新中学副校长魏玉龙强调了此次研学的意义,鼓励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快乐参与,勇于展示自我,放飞梦想,在体验中收获,在锻炼中成长,并借机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学会与人相处。
第一站:延安革命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聆听着讲解员的叙述,仿佛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故事,都是对革命历史的深刻致敬。同学们对革命历史的厚重感肃然起敬,在展品前驻足沉思,感悟交流。
【第二站:枣园】
这里原是地主申有安的庄园,后由国民党延安驻军高双成部占有。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当年所书"延园"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枣园还有毛泽东同志旧居、朱德同志旧居、周恩来同志旧居、刘少奇同志旧居、任弼时同志旧居……
【第三站:延安保育院】
大爱永远都是黑暗中最亮的指明灯。当日晚上19:00—20:10,同学们在圣地河谷·金延安观看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演出通过“回家、成长、转移、东渡”四幕,呈现出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延安保育院像一位慈母,用博大的胸怀,守护着这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者后代。
《延安保育院》不仅是一部舞台剧,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它将延安精神中心有家国、无私奉献等深刻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对于同学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教育机会。让他们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感受先辈们的伟大事迹,培育家国情怀。
【第四站:南泥湾】
在南泥湾的种植实践中,同学们深刻体验从整地、育苗、移栽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期间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让他们认识到农民伯伯的劳作确实辛苦。
劳作后,同学们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为自己筹备最简单的饭食,有摘菜、切菜的,有拾柴、烧锅的,也有盛饭、洗碗的。人人忙碌得来的饭菜吃着也比平日的更加美味。
【第五站:杨家岭】
杨家岭革命根据地,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奋斗。同学们在讲解员的解说下,了解到中共七大以及“一切反行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都是在此召开和提出的。这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区域和革命思想建设重要地点,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积淀地和红色教育基地。
在参观完杨家岭革命旧址后,同学们认真交流学习并记好笔记,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激发个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此次延安研学之旅,不仅让同学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了革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厚重的责任感。当同学们再次踏上归途的时候,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满足和自豪。延安研学之旅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这份宝贵的经历将激励同学们不断奋力前行。